先進安全 全口重建

什麼是植體周圍炎?

植體周圍炎是人工植牙後常見的慢性發炎疾病,主要由細菌感染引起。當口腔清潔不確實,加上如吸菸、吃檳榔、磨牙等不良習慣時,細菌容易在牙齦與人工植體交界處堆積。這些細菌會逐步侵蝕牙周組織,造成紅腫、牙菌斑與牙結石大量累積,並逐漸破壞齒槽骨。隨著骨頭不斷流失,植體失去支撐力,最終可能導致鬆動甚至脫落。 除了日常清潔不佳外,糖尿病等系統性疾病若控制不當,也會大幅增加植體周圍炎的風險。免疫力降低會讓細菌更容易入侵與破壞組織,使植體周圍的健康環境惡化。因此,植牙後不僅需要正確保養,更需定期回診追蹤,才能有效預防植體周圍炎的發生與惡化。

某些特殊疾病患者,如糖尿病者若病情控制不佳則會降低人體免疫功能,加重細菌破壞牙周組織,都可能讓植體周圍組織變脆弱,易受細菌侵入而導致發炎破壞。


植體周圍炎症狀

1. 植體周圍出現牙齦紅腫出血

2. 植體周圍牙齦腫脹化膿

3. 人工植牙有搖晃感

4. 植體周遭骨頭流失


為什麼會發生植體周圍炎?7個你該注意的高風險原因

植體周圍炎是人工植牙後最常見的併發症之一,發生時往往比牙周病更具破壞性且治療困難。了解導致植體周圍炎的主因,有助於提早預防,降低風險。以下為臨床常見的七大誘發因子:
 
1. 細菌感染為主因

植體周圍炎多半是因為細菌感染所引起,尤其是在植體與牙齦的交界處,如果清潔不夠徹底,就容易讓細菌堆積,進而造成發炎。有些病毒或體質因素,也可能會降低免疫力,讓發炎反應更嚴重,加快組織的破壞速度。

2. 口腔清潔不佳

植體與牙齦間的交界處、粗糙處理的植體表面,容易堆積牙菌斑與牙結石。若缺乏良好的清潔習慣,細菌大量繁殖,較容易誘發植體周圍炎。

3. 植體周圍角化黏膜不足

缺乏足夠的角化黏膜會降低口腔組織的防禦力,導致食物殘渣、細菌更容易進入牙齦溝,加劇周圍組織發炎風險。

4. 吸菸習慣

香菸中的毒素與尼古丁會抑制血液循環與免疫功能,讓細菌更容易破壞牙周組織,是植體周圍炎的高風險因子之一。

5. 咬合力過大

植體缺乏牙周韌帶保護,若有咬緊牙關、磨牙、啃硬物習慣,容易造成植體承受過大壓力,導致牙齦發炎、骨吸收與植體周圍炎發作。

6. 牙周病與糖尿病控制不良

未穩定控制的牙周病與糖尿病,會降低免疫力並加速細菌感染,增加植體周圍炎發生與復發機率,手術前後皆需密切追蹤與穩定治療。

7. 假牙黏著劑殘留或贋復設計不良

殘留的黏著劑或密合度不佳的贋復體,會讓細菌有機可乘,誘發發炎。選擇專業醫師與正確結構設計假牙,有助於降低此類風險。


植體周圍炎治療

<初期-植體周圍黏膜炎>

症狀:植牙周圍初期的牙齦發炎

治療方式:這類別的治療較簡單,只需把植體周圍加強口腔清潔,大部分的植體周圍軟組織發炎大多可以改善。

 

<中末期-植體周圍炎>

症狀:植體慢性發炎已經破壞到骨頭

治療方式:透過微創或手術方式將植體表面重新清潔及減少周圍組織發炎狀況,嚴重時可能需要將人工植體整個移除。


如何預防植體周圍炎發生?

1. 確實做好牙齒及人工牙根的清潔衛生,如餐後睡前刷牙、隨時使用牙線或牙間刷等。

2. 作息正常,飲食均衡,可多吃新鮮蔬果及全穀根莖類食物,少吃添加過多精緻醣類與人工加味劑的食物,保護牙齦健康。

3. 遵從醫師指示每半年就要定期回診,追蹤牙齦健康、齒槽骨的高度、假牙及植體的穩定度等。

4. 平日留意保護牙齒(包含假牙),避免吃過於堅硬的食物。

5. 戒除吸菸及嚼食檳榔的習慣。

6. 如發現有牙肉紅腫、刷牙流血、假牙或植體鬆動的情況,盡快回診接受治療。
 

不論是植體不適、牙齦紅腫或清潔困難,都是植體周圍炎的潛在徵兆。三井牙科集團為您把關每一步,立即來電預約專業諮詢!